在我的家鄉(xiāng)鄂西南利川,隨處可見竹子的身影:楠竹、斑竹、荊竹、水竹、赤竹……密密麻麻,一片接一片。
常言道:“坐山吃山?!闭驗橛袧M山遍野的竹子,人們也就都偏愛竹編的用品、用具,如盛裝糧食用的籮筐、簸箕、篩子、撮箕,還有吃飯用的桌子、椅子,睡覺用的竹席、床等,都是竹制品。農(nóng)村的觀念里,是不會花錢去購買竹木制品的,一來是離鄉(xiāng)場遠,再就是就地取材能做成的事兒,花費錢財去購買是不合算的。因此,隔三岔五地請篾匠、木匠到家里做一些活兒是常有的事。
大伯出生在20世紀30年代末,在他十四五歲時拜師學(xué)藝學(xué)竹編,學(xué)成后便以編竹制品為生。老家有句諺語:“竹刀拿得起,不怕沒柴米?!贝蟛蚓幍靡皇趾弥衿髟卩l(xiāng)里遠近聞名,一年四季他總是帶著一把篾刀,穿行于家鄉(xiāng)的村村寨寨。
記得小時候,我家修房子需要大量的撮箕,就是請大伯來給編的。當(dāng)看見一棵棵粗大的楠竹,在大伯的篾刀下被剖分出寬窄一致、厚薄均勻的篾片時,我總會驚嘆他那高超的技藝。那段日子,跟大伯也學(xué)了不少篾匠的知識。篾片分青篾和黃篾,青篾就是竹子外層的篾,呈青綠色,其質(zhì)地柔韌,可編出各種圖案美觀、經(jīng)久耐用的竹器來,是竹制品的理想材質(zhì);黃篾是竹子靠里層的篾,呈黃色,可以分多層來用,這就要看篾匠的手藝了,手藝不好的話,是無法將黃篾分成厚薄均勻的多層篾片來用的。聽大伯講,在篾匠行業(yè)中,功夫全在剖篾上。至于一件篾器要先從哪里開始編,又在哪里收尾,那近乎固定的作業(yè)流程,大伯早已胸有成竹。只見那一條條柔軟的篾絲在他的手中穿插翻轉(zhuǎn)、上下翻飛,如輕快跳動的舞者。
篾匠活兒是一個細活、慢活,得耐得住寂寞才行。即便是大伯這樣的出色篾匠,制作一挑撮箕也得花一天左右的時間??审み@一行當(dāng),大伯一干就是幾十年,幾十年里,不知大伯為村里人編了多少件竹制品。大伯那雙傷痕累累、布滿老繭的手,總是讓人心疼不已,但他卻依舊那樣勤勞、專注、敬業(yè)。
如今,現(xiàn)代機械加工代替了繁重的手工勞動,篾匠這一職業(yè)在時代的變遷中漸行漸遠。大伯也隨歲月逐漸老去,唯有那些殘存的精美竹制品,成為大伯精湛手藝的見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