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商山君未見,清泉白石在胸中?!?nbsp;
商洛,這座地處秦嶺東段南麓的小城,曾是倉頡造字、大禹治水、商鞅封邑的地方,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句,道出了商洛山水之美。
走進商洛,處處可見奇山秀峰,遍地都是悠悠清泉。商山莽莽,洛水泱泱,這里是“秦嶺里最美的地方”。
商洛市柞水縣金米村村貌 求是記者 周璐銘 攝
殊不知,如此迷人的一方好山水,卻曾是陜西脫貧攻堅任務最為艱巨的地區。
身處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的商洛市柞水縣是陜西11個深度貧困縣之一,全縣有脫貧任務的村(社區)79個,貧困發生率22.6%。
如今,這里老百姓的生活如何呢?
秦嶺多寶,木耳就是其中一個。近年來,柞水縣結合縣情實際,把木耳產業作為主導產業,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
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商洛市柞水縣金米村考察脫貧攻堅情況。
總書記夸獎柞水人把“小木耳”辦成了“大產業”。
“柞水木耳”火了!
柞水木耳是怎么發展起來的?
種植木耳給村民帶來了怎樣的改變?
7月21日,記者來到金米村柞水木耳產業園,采訪了木耳種植戶陳慶海。
“我這一輩子都沒想到能站在總書記身邊。”回想起幾個月前就在家門口見到習近平總書記,陳慶海的喜悅激動之情溢于言表。
木耳種植戶陳慶海 求是記者 李丹華 攝
今年44歲的陳慶海曾是一名礦工,回憶起十七八年的挖礦經歷,陳慶海說,就是“四塊石頭夾一塊肉”,每天起早貪黑,提心吊膽,年收入卻不過一萬多塊錢。他有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一家五口的生活只能在溫飽線上掙扎。
2017年以前,柞水縣木耳產業主要是農戶自主栽培的傳統生產模式。為帶動更多貧困群眾增收,柞水縣委、縣政府立足優勢,將木耳作為全縣脫貧攻堅的主導產業,舉全縣之力發展壯大。
2019年,在村干部的帶動下,陳慶?;卮謇锔善鹆四径N植,短短一年的時間,生活變了樣。
“種木耳一季就能掙3萬多,搬遷住進了120平米的大房子,用上了四開門的大冰箱,裝上了8000多塊錢的空調,在自家門口就能工作,還可以照顧小孩?!闭劦饺缃竦拿篮蒙睿悜c海喜笑顏開。
2017年至今,柞水縣先后建成了西川、金米兩個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成了1500個木耳大棚、5個年產2000萬袋的菌包生產廠和1條1000噸的木耳分揀包裝生產線,發展木耳專業村44個。
2019年,柞水縣發展木耳7500萬袋,產出干木耳3500噸,實現產值2.25億元。目前,全縣6944戶產業扶貧戶實現戶均增收5000余元。
金米村木耳產業園 求是記者 周璐銘 攝
截至2019年底,柞水縣順利實現整縣摘帽,貧困發生率降至0.91%。2020年2月27日,商洛7縣區宣告全部實現脫貧“摘帽”,啃下了最后一塊硬骨頭,出色打贏脫貧攻堅戰。
“對未來有什么期待嗎?”
“希望娃娃們都能考上大學,再買一輛小轎車,總書記來我們這里了,我也想去總書記老家看看!”
“商洛有青山,商洛有綠水。青山含神韻,綠水蕩碧波?!?/p>
如今的大山深處、綠水碧波之間,小小木耳承載起大山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柞水木耳”一茬接著一茬長,不斷綻放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