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fn id="vqgk9"><acronym id="vqgk9"></acronym></dfn>

        <code id="vqgk9"></code>
        邊境線上的小康路
        作者:來源:求是網發布時間:2020-07-24

          那    山

          從南寧一路向西南,我們來到了龍州縣。

          地處祖國西南邊陲的廣西崇左市龍州縣,播撒過革命的火種,鄧小平同志曾領導龍州起義,并建立了中國紅軍第八軍的軍部。龍州與越南接壤,邊境線長達184公里,有壯、漢、瑤、苗、回、侗等民族,壯族人口占總人口95%。

          這是一個以喀斯特地貌為主的地方,山多,是來到龍州的第一印象。


        龍州縣地貌。嚴造新 攝

          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從南寧赴左江流域考察,對流經龍州的左江及沿岸山峰進行了評價:“余謂陽朔山峭瀕江,無此岸之石;建溪水激多石,無此石之奇。雖連峰夾嶂遠不類三峽,湊泊一處促不及武夷,而疏密婉轉在伯仲間,至其一派玲瓏通透別出一番鮮巧,足奪二山之席也?!庇纱丝梢?,龍州這一帶山之奇險,也可想象,在這里拔掉窮根,難度有多大。

          千百年來,這里的農民“田間地頭作舞臺,青山莊稼是幕布”,由于歷史、自然等多種條件限制,龍州的發展緩慢,屬于典型的“老少邊山窮”地區。小康生活,對龍州百姓而言,曾經是那么的遙不可及。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廣西考察工作,強調“廣西是革命老區,是貧困地區,也是邊境地區、民族地區。脫貧攻堅工作做好了,邊疆穩定、民族團結就有了堅實基礎;邊境建設搞好了,民族事業發展了,對打贏脫貧攻堅戰也是極大促進”。

          群山雖然連綿起伏,但擋不住新時代龍州人民拔掉窮根、奮力奔小康的步伐。

          那    邊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廣西做足“邊”的文章?!斑叀?,曾經是龍州的劣勢。

          由于缺乏邊民互市貿易點,通關又不方便,龍州縣的邊民“守著聚寶盆,過著窮日子”。一些邊民甚至選擇在與龍州相鄰的憑祥市創業。

          窮則思變。為了改變這一窘境,龍州快馬加鞭進行口岸及邊民互市貿易點的建設,引導邊民開展邊境貿易、發展邊貿產業。

          在選址地幾乎沒有一塊廣闊平地的惡劣條件下,龍州人移山填谷、穿山架橋,在那花屯一連開挖了四座山頭,建成了邊民互市貿易點。

          回憶這段經歷,龍州水口口岸管委會副主任趙華至今還記憶深刻,“邊境一帶谷深林密,山螞蝗特別多。施工的時候,我們每天都扎緊褲管,但還是防不勝防。每天收工回來,我們坐在馬路旁,把鞋子襪子一脫,總能抓出吸血吸得飽飽的山螞蝗?!?/p>

          革命老區的人民血液里流淌著革命的基因,過去,他們革的是反動統治的命,后來革的是貧窮落后的命。經過創業者們的篳路藍縷,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如今的“邊”,已成為龍州最大的優勢。

          龍州縣西部的邊貿小鎮——水口鎮,與越南僅一河之隔,“打開門就是越南”。這里是廣西第一個對外通商口岸。

          譚伯堅,水口鎮北勝村板王屯建檔立卡貧困戶,家里共有3口人,在參與邊境互市貿易之前,家庭收入來源主要是種甘蔗,盡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也僅能維持個溫飽。

          這些年邊貿發展日漸繁榮,譚伯堅不甘于窮苦的現狀,主動參與了邊貿互市運輸、貨物裝卸等工作,主要運輸進出口的果干、稻谷、堅果等。他告訴我們,一般貨源多的,每天可以拉11到15單,每月可增收3000—4000元。2017年,靠著自己的雙手,他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在水口鎮,像譚伯堅這樣“靠邊吃邊”的人,還有很多。近年來,龍州縣大力扶持邊貿合作社和發展加工貿易,當地邊民組織成立邊民互市專業互助組,利用當地口岸獨特優勢參與互市貿易,還利用“邊民通過互市貿易進口的生活用品,每人每日價值在人民幣8000元以下的,免征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稅”的政策優勢,通過企業組團進貨,每天還能額外掙到30元。離邊境線3公里范圍內的邊民,每人每月還能享受補助210元。一系列的邊貿扶貧、興邊富民政策,推動邊民甩掉了貧困帽,走上了靠“邊”吃“邊”的小康路。


        水口鎮邊民互市貿易場景。龍州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那    屯

          扶倫村板端屯,是一個有故事的屯。

          “自治區文明村鎮”“自治區五星級黨支部”“崇左市文明村”“崇左市宜居鄉村建設星級示范村”“崇左市脫貧攻堅紅旗村”“龍州縣產業發展紅旗村”……別看這個屯今天獲得了這么多榮譽,在過去,“貧困村”這個帽子壓得板端屯抬不起頭,村民們走到哪都覺得低人一等。

          2016年以前,村人均年收入僅為3300元,全村70戶人有2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貧困發生率高達41.4%。村民們戲稱家門口曾經是“水泥路”,又是水,又是泥,簡直是慘不忍睹!

          窮,就像村民們心底的一座座山,層層疊疊,似乎邁不過,逃不掉。

          而改變,始于一次思想的轉變、一個公司的成立、一個產業的發展。

          跑馬洞,是廣西龍州縣扶倫村板端屯提督山下一座規模巨大的喀斯特天然溶洞,相傳為廣西提督、抗法名將蘇元春的藏兵洞,他曾經長期在此屯兵,藏兵洞開闊可跑馬,跑馬洞也因此得名。

          山中有洞、洞中有河。只是村民們沒有意識到,青山還能變成金山。村民梁均說,“小時候這里雜草叢生,我們經常來山洞捉迷藏,誰都沒有想到,這就是座富礦”。

          2016年,駐村第一書記看準板端屯天然溶洞的旅游資源,決定把發展旅游產業作為推動村民脫貧摘帽的重點。

          有村民不解地譏笑道,“誰會來這么偏僻的地方旅游,這簡直是異想天開!”

          不統一思想就沒法凝聚力量。在幫扶單位的組織下,板端屯組成考察團奔赴崇左市大新縣著名溶洞旅游景區考察學習,村民們親眼見識了發展鄉村旅游帶來的豐厚紅利。同樣是喀斯特地貌溶洞,為什么自己的跑馬洞丟在一邊雜草叢生,別人卻充分利用發展成旅游產業日入上萬。巨大的反差讓板端屯的村民們思想上產生了劇烈的震蕩,考察回來后,大家下定了決心。

          說干就干!

          決心和激情上來了,什么都不是問題。

          沒錢,那就自己籌。每家每戶入股1—2股不等,每股1萬元,自籌了資金150多萬,成立了龍州野望云端旅游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公司的董事長和理事會成員都是選舉出來的本屯村民。

          沒人,那就自己干。板端屯村民每天干完自家農活后,就到跑馬洞挖泥、拉土、運石,平整道路,修葺棧道……跑馬洞景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就這樣紅紅火火搞起來了?,F任板端屯第一書記廖煜彧動情地說,我們現在洞里踩的每一塊磚,都是村民自己壘的,周邊的每一棵樹,都是村民自己種上去的,這個地方處處凝結著村民的心血。


        跑馬洞內景觀。曾嘉雯 攝

          2017年開始營業,2019年景區收入就突破了80萬元。全屯村民除了年底每戶每股分紅5000元之外,公司還優先安排貧困戶參與景區務工,直接帶動2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于2019年底全部實現脫貧摘帽。

          如今,板端屯村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在跑馬洞景區的帶動下,村民們像馬兒一樣在小康路上向前奔跑。

          行走在老區,遇到的這些都是一張張普通百姓的臉,樸實并略帶滄桑,在他們臉上,我們看到的是面對困境的堅韌和不屈,是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更看到的是中國人民昂揚向上、勤勞奔小康的現實圖景。這不是別處,這正是中國!

        91视频最新网站,欧美日韩导航,无毒不卡在线播放,亚洲精品在看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