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是今年全國兩會的熱詞之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抓好農業生產,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當前農村有哪些短板,如何助力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成為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代表委員的建議不少都與郵政快遞行業相關。作為行業“國家隊”,中國郵政正成為全面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力軍。下一步,如何落實好政府工作報告的任務部署,中國郵政可以從代表委員們的建議中汲取智慧。
農村物流體系補短板
電子商務作為農業農村數字經濟的突破口,已成為促進和重構傳統經濟產業的重要力量,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強大助力。很多代表委員建議完善農村物流體系,加快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天津慶達投資集團董事長孫太利呼吁強化落實“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工程等建設,讓農產品運得出、供得上、賣上價。同時,優化搭建智慧物流信息平臺,促進各類產業園、示范園、孵化園和服務中心、村級站點、物流配送點等資源互通共享,根據“農產品進城”和“網貨下鄉”雙向流通功能和農村電商服務需求,完善建設農村物流體系。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名羊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錦秀認為,電子商務進鄉村是農民“產業增收”的重要依托,要用數字經濟連通綠水青山。她建議推動產業鏈延伸,加強農產品產后商品化處理設施、冷鏈物流設施、末端零售網點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同時,推動鄉村產業交叉融合,包括深入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擴大農村電子商務應用,加強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在鄉村產業中的運用。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建議加速農村電商與農村寄遞物流業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要著力夯實“包容、審慎、創新、協同”監管機制,鼓勵發展農村快遞末端服務,引導利用村內現有設施,建設村級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有效降低農村末端寄遞成本。同時,在政府支持下,可以依托各大涉農平臺,通過拼單等各種創新模式集合規?;挠唵?,適應農產品自然成熟的特點,發展專業化農產品寄遞服務和冷鏈倉儲加工設施,助力農產品銷售。
打通農村寄遞“最后一公里”
對如何破解農村寄遞“最后一公里”難題,代表們積極建言獻策。全國人大代表、廣東高州市果留香石榴專業合作社社長溫錦玲建議加快鄉村智慧物流建設。她表示,目前,一種智能化、輕量化、無人化的智慧物流運輸快線已在一些鄉村試點,可有效破解農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難題,更好激發農民生產消費的積極性。她建議,把智慧物流運輸快線這類新型寄遞物流系統納入鄉村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通過積極扶持、科學引導,激發更多社會資本投資經營,幫助農民持續增收致富,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交通運輸廳廳長陸永泉建議探索鎮村公交代運,破解快遞進村難。他認為可以開發使用客貨兼顧的農村客運新車型,實現“交郵融合”。他說,江蘇交運部門探索鎮村公交代運郵件快件的模式,會同工信、郵政等部門,指導汽車生產廠家開發出3個批次的新車型,實現乘客區、載貨區的物理隔斷,已成功申報工信部新車型目錄并公告,但面臨不能上牌等問題,建議國家相關部委圍繞推廣使用客貨郵融合、經濟適用的農村客運車型的現實需求,盡快出臺農村客運車型標準并推進實施。
加強郵政等基礎設施建設
鄉村振興,離不開郵政等基礎設施建設。政府工作報告特別提出“啟動鄉村建設行動,加強水電路氣信郵等基礎設施建設”。
全國政協委員、江西農業大學副校長劉木華認為,要打造新時代鄉村振興樣板之地,需要建立一張網,既是返貧監測平臺,又是信息采集網;要有脫貧戶的數據,還要有邊緣戶的信息,同時還要與保險、銀行、郵政、醫院等實現數據共享。在綠色產業方面,要探索更好的生態價值轉換機制,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在深化農村改革方面,要調動農村要素,讓資源變成財產、變成收入、變成資金。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南江縣“五郎”黃羊和“紅旗”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汪其德在調研中發現,有的地方雖然脫貧了,但是基礎設施建設和基本公共服務還存在短板,距離美麗鄉村、高品質生活還有差距。因此,他建議有關部門落實好政府工作報告的部署安排,加強水電路氣信郵等基礎設施建設,因地制宜、加大力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全國政協委員、安徽農業大學常務副校長馬傳喜認為,當前,農村電商、移動社交、數字娛樂在農村普及較快,但數字鄉村建設還存在諸多短板。要真正實現以數字促進農業發展、農戶增收、農村全面進步,首先要加大投入,推進數字化物流基礎設施、農業大數據平臺、數字農業園區等硬件載體建設,以及數字化和智能化的監測、監管、調度、運營等系統建設。他呼吁建立涉農信息服務機制,做強農業農村大數據。整合農村生產數據、管理數據、流通營銷數據和服務數據等,鼓勵平臺企業利用數據資源為農產品營銷等提供精準服務,提高農業競爭力。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服務好國家鄉村振興,是中國郵政當前發展的重大戰略。代表委員們的建議蘊含期望,提出需求。下一步,中國郵政要繼續強化擔當作為,彰顯鄉村振興主渠道主陣地作用,滿足農村群眾不斷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讓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