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時候,每天我騎著‘永久牌’加重自行車搭載著50多公斤的報刊、郵件,奔波在投遞郵路上,每天兩次,風雨無阻從未間斷?!毕肫?0年前,剛入行時送報送信的情景,四川省勞動模范、宜賓市郵政分公司投遞組職工馬永強禁不住感慨時代變化太快。
那時,為了多裝郵件及時投遞,郵遞員會把自行車前袋、后袋、前框和腳架都捆滿了郵件,身上還掛著郵包,場景頗為壯觀?!斑@個絕活也只有郵遞員才能掌握。”馬永強說,現在郵遞員交通工具全都改為了電動兩輪(三輪)和機動車,郵遞員輕裝上陣,可以更快更好地為民服務,投遞速度更快了,效率更高了,自行車也退出了投遞的行列。
據馬永強回憶,當時投遞郵件全是手工交接簽收,因為字跡潦草、錯別字多,以及地址不詳造成的“死信”最令郵遞員頭疼。2000年12月,兩封來自臺灣的信件到了馬永強手中,收信地址為宜賓市洋街32號,收件人為羅銘珊、羅銘琪。他說:“我估計這是兩封尋親信,我走遍了大街小巷和社區小區,兩周下來,還是沒有找到收件人?!毕氲脚_灣同胞尋找親人的迫切心情,馬永強暗下決心,絕不能讓臺灣同胞尋找親人的線索中斷。于是,他在《宜賓日報》上登出了尋人啟事,經過一番周折,終于幫臺灣同胞找到了在李莊羊街的親人,失聯50多年的親情得以連接。當羅銘珊老人收到尋親信時激動得嘴唇哆嗦,信未讀完早已淚流滿面。從這以后,馬永強常常會收到一些陌生人希望幫忙尋找親人的請求。他先后為成都退休工人蘇志權、退伍軍人黃子俊等找到失聯幾十年的朋友和親人。為減少“死信”發生率,馬永強創新發明了“疑難郵件七步查詢投遞法”,幫助郵政系統查找疑難郵件萬余件。
“現在好了,那種情況一去不復返了,幾乎不存在找不到收件人的情況了?!瘪R永強告訴我們,現在這些工作全部實現了電子信息化,每個投遞員都配備了手持終端,每投遞一件郵件,投遞員立即就上傳投遞信息,客戶可以在第一時間查詢郵件的運行軌跡。包裹和信件等投遞模式也發生了質的改變,投遞到戶、服務到家成為了郵政人的服務方式,包裹到達投遞環節第一時間就會有短信通知客戶,投遞員投遞時會與客戶聯系,原來的信報箱也逐步被智能包裹信報箱代替,客戶的郵件通過智能包裹柜傳送,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
科技手段的進步,同時深刻影響了訂報方式的變化,原來傳統訂報方式向信息化轉變,郵政推出了網上訂報、微信朋友圈訂報、郵政公眾號等新的訂報方式,客戶不出家門,通過手中的移動終端就可以訂閱報刊和付款,從而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方便和快捷。